在青海省的海东市乐都区,生态养殖的新篇章正在不断书写,生动展现出“生态优先、绿色转型、产业融合”的发展理念。近年来,乐都区瞄准畜牧业的发展方向,探索出一条适应现代需求的高质量发展道路,通过科技创新、政策扶持以及生态循环等多方熊猫体育官网面的努力,逐步实现了传统畜牧业的集约化转型。这一举措不仅为乡村振兴增添了动力,也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
截至2024年底,乐都区的畜禽存栏量达到了68.5万头(只、羽),出栏量达50.4万头(只、羽),畜产品的产量突破了2.6万吨,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占比提升至33%。这些数据无疑显示出,乐都区的畜牧业已经成为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在推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乐都区坚持“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目标,率先建立了“种植—加工—养殖—粪污处理—还田”的全链条生态循环模式。目前,全区23家规模养殖场已全面配备了粪污处理设施,畜禽粪污的综合利用率高达90%。与此同时,乐都区在生态保护与畜牧业之间形成了良性协调发展的局面,饲草种植面积扩大至8.1万亩,草原生态保护补助政策惠及346个村,累计发放补助资金564.6万元,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科技创新成为促成乐都区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区内各养殖合作社和家庭牧场的蓬勃发展,使得畜牧业经营模式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转变。目前,全区112家养殖专业合作社和92家家庭牧场纷纷涌现,特别是在绿壳蛋、藏系羊、藏香猪等特色养殖领域,形成了明显的集群效应。例如,马厂乡肉牛养殖基地和下营乡生猪养殖产业园等重大项目的推进,为乐都区的畜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力的政策支持与项目投入保障了乐都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根据2024年规划,乐都区将通过财政衔接资金和东西部协作等政策工具,计划投资超过1.9亿元支持乡村振兴。在此背景下,畜牧业领域的奶业振兴、生猪产能调控和畜禽良种改良等项目均获得了重点支持,从而有效提升了整个区的畜牧业产值。
为了进一步拓宽农牧民的增收渠道,乐都区实施了品牌化与市场化战略。通过“西繁东育”、“自繁自育”和“良种补贴”等项目,成功打造了“绿壳蛋”、“藏香猪”、“杜藏羊”等多个特色畜产品品牌,推动了畜产品商品化率的大幅提升。如今,养殖户的年均收入大约可增加3500元,养殖产业已经逐渐成为带领农民致富的核心动力。
总的来说,乐都区的生态养殖之路越走越宽,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了活力。未来,乐都区将在不断完善生态循环和科技创新的基础上,继续深化畜牧业改革,努力实现农业经济腾飞的美好愿景。这一变化必将为全国范围内的乡村振兴树立新的标杆,推动更多地区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共赢中,乐都区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更多农牧民的致富乐土,展现出更为美好的未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