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体育门户)官方网站

海北州:“五个坚持”推动村集体经济 转型发展-熊猫体育官网

快捷导航

资讯动态

海北州:“五个坚持”推动村集体经济 转型发展
2025-04-08 12:35:15

  

海北州:“五个坚持”推动村集体经济 转型发展

  近年来,海北州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重要保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着眼破解村集体经济“有收入、质不高,有资源、链条短,人难留、缺人才”等难题,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新路径,全力推动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2024年全州有经营性收入的村从71个增加到11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15亿元,村均53.7万元,75个村村集体经济年收益达到50万元以上“强村”标准,走出了一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海北路径”。

  坚持谋在实处,精准施策把方向。制定《海北州加快推进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实施方案》《统筹整合使用项目资金支持乡村振兴管理办法》等文件,将村集体经济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村集体经济项目和资金投向,统筹用好各项涉农财政支持政策,从路径、资金、项目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优化功能布局。推行州级领导“1+10”联系基层服务群众机制和“4+1+N”包联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州委书记率先示范,强力推动,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布局、多方参与、勠力发展”的工作格局。认真落实产业“四地”建设要求,把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引领区和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以生态农牧业“九个一”配套工程和旅游业“123”发展举措为带动,积极探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大力培育乡村实体产业,形成了“联村共建、村企合作、村集体领办专业合作社、资产租赁经营、集约土地开发”等模式,引导乡村党组织因地制宜、找准定位、整合资源、靶向施策,确保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活、布局优、路径准。

  坚持党建引领,固本培元强基础。深入实施基层党建“堡垒工程”,投入4441万元创新实施村级“十有”工程,夯实基层基础。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农牧区基层党建工作“提质增效”重要手段,聚焦村集体“三资”管理不到位和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全覆盖开展村集体“三资”监管专项整治,排查整改445个村级财务、经济合同和资产确权等问题,收缴村集体资金及收益金1310.722万元,2024年排查整顿提升涉及农村“三资”管理不到位和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的村党组织7个。召开全州基层党建现场观摩推进会、村集体经济座谈会、培训班,强化经验交流、典型示范,为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样板经验。将村集体经济发展作为州县委书记党建项目和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做到“书记抓、抓书记”。

  坚持人才赋能,科技兴农兴产业。扎实开展村党支部书记能力素质提升工程、村干部学历素质提升工程和农村牧区“三培三带”活动,加大优秀人才培育、回引等力度,选派291名驻村工作队员、263名大学生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党支部书记由原来的18.2%提高到熊猫体育57.47%,全州214个村党组织领办225个合作社、292名党员带头发展产业项目。着眼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充分借助山东对口支援和山东专家力量,成立“鲁青生态农牧产业技术研究院”、青海首家藏羊产业发展研究院,绿色有机草畜业博士工作站等人才发展平台,大力发展藏羊、牦牛、冷水鱼、藏香猪养熊猫体育殖和油菜、中药材种植等产业,为村集体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青油21号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藏羊“两年三胎”、牦牛“一年一胎”科研成果全面推广应用,冷水鱼繁殖、牛羊预制菜、青稞产品精深加工、蕨麻精酿啤酒等村集体产业不断培育发展,新型产业直接带动村集体增收1048万余元。

  坚持培优育强,强化引导提质效。紧盯全州产业链条短、结构单一、联农带农能力弱的现实困境,充分发挥项目牵引和产业带动作用,整合资金5.3亿元实施提标扩面项目92项,建成“千牛万羊”养殖基地75个、藏羊牦牛品种保护育种基地10个和粮油作物标准化示范生产基地4万亩、青稞油菜良种繁育基地5万亩。通过名优产品培育、走出去推介、科技兴农支持等多种方式大力引导村集体经济实体产业培育和转型发展,“祁连山下好牧场”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面推广,2586万亩草原、213万头只藏羊牦牛、1.09万亩耕地通过有机认证,“三品一标”农畜产品达到161个,门源小油菜籽、祁连藏羊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刚察藏羊列入全国“一县一特色”品牌目录,海晏夏华小牦牛、门源百里花海蜂产品获评省级“百佳优品”,刚察当归藏羊汤、羊皮穆胶糕、心肝肺脏运动营养肽液等新产品蹚出牛羊全利用全加工新路径。海北名优产品“五进”战略推进“北”货出“青”,22家企业309种产品入选海北优品库,58家企业516种农畜产品入驻海北特优产品展销中心,在18个省市举办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推介会63场次,全省首家藏羊研究院落户祁连,全省首个祁连黄菇集散中心挂牌运行,海北供销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展销中心落地济南,齐鲁农超“青海品牌馆”上线运营,“三地百柜”达到50家,刚察18万只藏羊进京销售,海晏10万斤牦牛肉航运山东,销售收入达10亿余元,带动农牧民增收9000余万元。

  坚持因地制宜,多元路径促转型。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要素等实际,探索多元发展之路,全力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门源县积极构建“农体文旅商”融合的发展的思路,依托县域内百里油菜花海、照壁山、聚阳沟等优质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及其配套产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祁连县推行抱团发展驱动、盘活资源撬动、特色产业发展、多元叠加带动、美丽撬动激活的发展模式,培育各类合作社123家,涵盖种养、加工、服务、销售等多个行业。刚察县精心打造了以果洛藏贡麻村民族村寨、民族商业街、帐篷营地、特色农畜产品实训基地、现代科技种养殖基地等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文旅产业,形成了集红色研学、啤酒深酿加工、文创设计开发等多项领域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海晏县多样化发展特色牦牛藏羊、青稞、油菜等特色种养业,大力推动农牧区合作组织和能人牵头创办实体经济,将农牧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全县各村“转变传统、提升本土、推进特色”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