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伊始,生猪市场以显著的价格上涨开启新程。据中国养猪网猪价系统监测数据显示,7 月 1 日(星期二),外三元生猪均价为 14.85 元 / 公斤 ,较昨日上涨 0.15 元 / 公斤,环比涨幅达 3.05%。在全国 31 个可监测的省 / 市 / 自治区中,猪价走势呈现 25 涨 3 平 3 跌的态势,多地猪价突破关键点位,市场情绪明显回暖。以上海、浙江为代表的华东地区,价格突破 15 元关口;华南地区涨幅最为突出,广东标猪价达 16.20 - 16.30 元 / 公斤,单日涨幅为 0.20 - 0.37 元 / 公斤,创下近半年新高;东北地区受外调生猪支撑,黑龙江、吉林等地价格稳步回升至 14.28 - 14.58 元 / 公斤。
此次价格上涨主要源于供应端收紧。进入 7 月,养殖端普遍采取缩量挺价策略。月初,头部企业主动减少出栏量,释放积极市场信号。加之二次育肥补栏成本突破 8 元 / 斤关口,部分适重猪源被分流,市场可供出栏生猪数量减少,屠宰企业采购难度增加,被迫提价保量 。此外,高温天气致使物流运输受阻,进一步加剧区域供需错配,推动猪价上行。
从需求端分析,尽管终端消费仍显疲软,白条走货不畅问题依旧存在,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随着暑期旅游旺季来临,“烧烤季” 热度攀升,旅游餐饮行业复苏,对猪肉需求产生一定拉动作用。虽拉动作用有限,但在供应缩量背景下,为猪价上涨提供一定支撑 。
从供应端来看,7 月生猪供应量下降已成必然趋势。其一,养殖企业出栏策略发生显著变化。少部分养殖企业仍有降重空间,但多数已无降重计划,导致生猪出栏节奏明显放缓。此前,在政策引导和市场压力下,养殖企业纷纷降重操作以缓解供应压力 。进入 7 月,随着降重任务逐步完成,企业开始调整策略,出栏节奏放缓,市场生猪供应量相应减少。
其二,春季猪腹泻等疾病对生猪存栏量的影响开始显现。春季是猪病高发期,今年春季的猪腹泻等疾病导致当时生猪存栏量下降。这些疾病不仅影响仔猪存活率,还对生猪生长发育造成一定影响。经过一段时间生长周期,存栏量下降投射至生猪出栏时间为 7 - 8 月份,7 月份作为首个时间节点,供应减少空间较为明显。
需求端情况更为复杂多变。终端需求提升空间明显不足,主要是高成本抑制居民消费意愿。在高成本影响下,屠宰企业为减少亏损,不得不采取降量策略。由于屠宰企业采购生猪面临高价成本,销售白条肉时又难以将成本完全转嫁给消费者,利润空间被压缩,只能通过降低屠宰量控制成本 。
此外,高价也影响分割入库量。生猪价格处于高位时,企业分割入库成本增加,且市场对高价猪肉接受度有限,分割入库后销售风险增大,因此企业会减少分割入库量,进一步影响屠宰量 。
上旬,因价格涨至较高位,屠宰企业成本压力增大,屠宰量下降。同时,二次育肥需求量也有阶段性下滑可能。二次育肥目的是通过短期育肥获取差价利润,价格涨至高位时,二次育肥成本增加,未来价格上涨空间不确定性增大,二次育肥户积极性受影响,对生猪需求量下降,价格支撑力度不足,猪价在中旬出现下滑。
而后,随着部分市场于 7 月下旬集中进行二次育肥补栏,市场生猪供应或再度被人为后置。二次育肥户在价格回落至一定程度后,认为有再次育肥利润空间,便会大量采购生猪进行育肥。这使得市场可供直接销售的生猪数量减少,供应再度趋紧,价格有上涨空间。
综合供应端和需求端因素,7 月份生猪价格呈现涨后小降再涨走势。上旬,在供应减少和二次育肥初期需求增加支撑下,价格上涨;中旬,由于终端需求不足、屠宰量下降和二次育肥需求阶段性下滑,价格出现小降;下旬,随着二次育肥补栏集中进行,供应再度后置,价格再次上涨。据相关预测,7 月份生猪月均值或为 14.99 元 / 公斤,环比上涨。这一价格走势反映市场供需关系动态变化,为养殖户和相关企业提供重要市场参考 。
展望 8 月,二次育肥补栏热度和生猪出栏量成为影响猪价两大关键因素。从二次育肥补栏情况看,虽热度或先增加后逐步回落,但月初和月中,其补栏量仍会对市场产生一定影响。由于 7 月下旬集中补栏使部分养殖户看好后续行情,8 月上旬仍有部分二次育肥户继续入场,在一定程度上分流市场生猪资源,减少直接可供销售的生猪数量 。
而养殖端生猪出栏量仍然偏少,这是支撑 8 月猪价的重要因素。春季猪腹泻等疾病对生猪存栏量的影响在 8 月继续显现,加上养殖企业出栏节奏持续放缓,市场生猪供应偏紧局面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善。在终端需求变动不大情况下,供应端偏紧将对猪价形成有力支撑 。
综合各种因素,根据卓创资讯预测,8 月份生猪月均价 15.07 元 / 公斤。这一价格相较于 7 月略有上涨,反映市场供需关系在 8 月的延续和微调。虽然二次育肥补栏热度回落和终端需求相对稳定限制猪价上涨空间,但供应端持续偏紧使得猪价仍有一定上升动力 。
进入 9 月,生猪市场形势变化,猪价走势面临新挑战。生猪供应或陆续恢复,这是 9 月猪价下行主要压力来源。随着时间推移,前期受疾病影响减少的生猪存栏量逐渐恢复,养殖企业在经历一段时间出栏节奏调整后,也开始增加出栏量。此外,二次育肥户前期补栏的生猪也将在 9 月陆续出栏,进一步增加市场供应 。
从需求端来看,虽随着开学季和中秋、国庆等节日临近,需求会有所增加,但增幅或小于供应增幅。节日临近会带动餐饮、加工等行业对猪肉需求增加,居民采购量也会上升。然而,这种需求增长难以抵消供应大幅增加。在供应大幅增加而需求增幅有限情况下,市场供大于求局面将更加明显,猪价有下降空间 。
卓创资讯预测 9 月份生猪月均价 14.33 元 / 公斤。这一预测表明,9 月猪价将出现较为明显回落,市场供需关系转变将使猪价结束前期上涨态势,进入下行通道。养殖户和相关企业需密切关注 9 月市场动态,合理调整养殖和销售策略,以应对猪价下行带来的挑战 。
饲料成本在养殖成本中占比最大,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养殖成本。饲料价格上涨时,养殖成本增加,养殖户可能减少养殖规模,从而降低生猪供应;反之,饲料价格下跌,养殖成本降低,可能促使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增加生猪供应 。除饲料成本外,劳动力成本、场地租赁成本等也在不断变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养殖成本,影响养殖户养殖决策 。
疫病是影响生猪供应的重要因素之一。非洲猪瘟等疫病爆发,会导致大量生猪死亡或被扑杀,使生猪存栏量大幅减少,市场供应急剧下降。例如,2018 - 2019 年非洲猪瘟在我国爆发,给生猪养殖业带来巨大冲击,生猪存栏量大幅下降,猪价出现大幅上涨 。即使是一些常见疫病,如猪腹泻、猪蓝耳病等,也会影响生猪生长发育和存活率,进而影响生猪出栏量和供应 。
生猪存栏量是决定未来供应的基础。养殖户预期猪价上涨时,会增加补栏,从而增加未来生猪存栏量;反之,预期猪价下跌时,会减少补栏,导致存栏量下降。出栏节奏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养殖企业策略调整、市场价格波动、二次育肥等。如前文所述,7 月养殖企业出栏节奏放缓,以及二次育肥对生猪资源的分流,都对市场供应产生重要影响 。
猪肉消费具有明显季节性特征。在我国,冬季是传统猪肉消费旺季,临近春节时,居民制作腊肉、香肠等传统美食需求大增,会拉动猪肉价格上升。而夏季气温较高,人们饮食倾向清淡,对猪肉需求相对减少,价格可能下降。在 7 - 9 月,虽无春节这样的重大节日,但暑期旅游旺季的 “烧烤季” 对猪肉需求有一定拉动,随着气温逐渐降低,进入 9 月后,居民对猪肉需求也会有所增加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逐渐多元化,对猪肉需求相对减少,对其他肉类、蔬菜、水果等消费有所增加。消费者对健康、营养关注度不断提高,对高品质、绿色、有机猪肉需求逐渐增加,对普通猪肉需求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
餐饮行业是猪肉消费的重要领域。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外出就餐频率不断增加,餐饮行业对猪肉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经济形势较好时,餐饮行业繁荣,对猪肉需求旺盛;经济形势不佳时,餐饮行业受到影响,对猪肉需求也会减少 。
如前所述,饲料成本是养殖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猪价影响显著。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上涨时,养殖成本增加,养殖户为保证利润,会提高生猪价格;反之,饲料价格下降,养殖成本降低,猪价也可能随之下降 。饲料成本波动不仅受国内市场供需关系影响,还受国际市场影响。例如,全球大豆产量变化、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等,都会影响国内饲料原料价格,进而影响猪价 。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这也增加了生猪养殖成本。劳动力成本上升,使得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需支付更多工资,从而减少利润空间。为弥补成本增加,养殖户可能提高生猪价格 。在一些地区,由于劳动力短缺,养殖户甚至需支付更高工资才能招聘到合适的养殖工人,这进一步增加养殖成本,推动猪价上涨 。
为预防和控制疫病,养殖户需要购买兽药和疫苗,这也是养殖成本的一部分。疫病流行时,兽药及疫苗需求增加,价格也会上涨,从而增加养殖成本。一些新型的兽药和疫苗虽然效果更好,但价格也相对较高,这也会对养殖成本产生影响 。
养殖户和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对猪价有重要影响。市场普遍预期猪价上涨时,养殖户会压栏惜售,减少当前市场供应,同时二次育肥户也会积极入场,进一步减少市场可供销售的生猪数量,推动猪价上涨;反之,市场预期猪价下跌时,养殖户会加速出栏,增加市场供应,导致猪价下跌 。市场预期还会影响养殖户补栏决策,进而影响未来生猪存栏量和供应 。
进口猪肉数量会影响国内市场供应。进口猪肉增加时,国内市场供应充足,对猪价有一定抑制作用;反之,进口猪肉减少,国内市场供应相对偏紧,有利于猪价上涨 。政府的收储和放储政策也对猪价起到调节作用。猪价过低时,政府通过收储猪肉,减少市场供应,稳定猪价;猪价过高时,政府投放储备肉,增加市场供应,平抑猪价 。
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养殖补贴政策、环保政策、金融政策等,都会对生猪养殖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猪价。养殖补贴政策可以降低养殖户成本,提高养殖户积极性,增加生猪供应;环保政策则会促使养殖户改进养殖方式,淘汰一些不符合环保标准的养殖场,影响生猪养殖规模和供应 。金融政策,如信贷政策、保险政策等,也会影响养殖户资金状况和养殖决策,对猪价产生间接影响 。
根据 7 - 9 月猪价走势,建议养殖户合理安排生猪出栏时间。7 月上旬和下旬,猪价有上涨空间,养殖户可抓住这两个时间段,适时出栏,以获取较好收益 。例如,7 月上旬,随着价格上涨,当价格达到自己预期盈利目标时,养殖户即可考虑出栏,避免后期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7 月下旬,二次育肥补栏集中进行,供应后置,价格再次上涨,养殖户也可把握这个时机,将达到出栏标准的生猪及时出售 。
对于 8 月,虽猪价整体稳中有升,但由于二次育肥补栏热度变化,价格也会出现一定波动。养殖户可在价格相对较高时出栏,避免在价格回落时出售。同时,要关注二次育肥补栏动态,以及养殖端生猪出栏量变化,及时调整出栏计划 。
进入 9 月,猪价有下降空间,养殖户应避免在价格下行阶段集中出栏。可提前做好规划,9 月上旬,当价格还未出现明显下跌时,逐步出栏一部分生猪,降低后期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养殖情况,合理控制存栏量,避免过度压栏 。
成本控制是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需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首先,饲料成本是养殖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养殖户可通过优化饲料配方、选择性价比高的饲料原料等方式降低饲料成本 。例如,合理搭配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比例,根据生猪生长阶段调整饲料配方,以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饲料浪费。同时,关注饲料原料市场价格波动,在价格较低时适当储备一些饲料原料,降低采购成本 。
其次,要加强疫病防控,减少疫病带来的损失。疫病不仅影响生猪生长发育和存活率,还会增加治疗成本和养殖风险。养殖户要做好猪舍清洁卫生工作,定期进行消毒,按照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提高生猪免疫力,预防疫病发生 。一旦发生疫病,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避免疫病扩散,降低损失 。
此外,合理控制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提高养殖效率,也可降低单位养殖成本。养殖户要根据自己养殖能力和市场需求,合理确定养殖规模,避免盲目扩大养殖规模带来的成本增加和市场风险。同时,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为生猪提供良好生长环境,提高生猪生长速度和健康水平 。
市场动态和政策变化对生猪养殖行业有着重要影响,养殖户要密切关注。关注市场供需关系变化,及时了解生猪存栏量、出栏量、需求情况等信息,根据市场供需情况调整养殖策略 。例如,市场供应过剩时,养殖户可适当减少养殖规模,避免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市场需求旺盛时,养殖户可增加养殖规模,提高收益 。
关注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如养殖补贴政策、环保政策、收储政策等。政策变化会对养殖行业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养殖户要及时了解政策动态,积极响应政策要求,争取政策支持 。例如,一些地区出台养殖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养殖户给予一定补贴,养殖户可了解相关政策,准备好申请材料,争取获得补贴,降低养殖成本 。
关注行业资讯和专家分析,了解市场趋势和价格走势预测,为养殖决策提供参考。可通过参加行业会议、阅读专业书籍和杂志、关注行业网站和社交媒体等方式,获取最新行业资讯和专家观点。同时,要结合自己实际养殖情况,对市场趋势和价格走势进行分析和判断,制定合理养殖计划 。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灵寿县2025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省级统筹部分)项目实施方案》公示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在本栏目内发布例如供求信息、代理招商、会展、求职招聘等含有广告宣传性质、不符合网站栏目的信息内容;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宜宾市叙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查处某农副产品经营部销售含有毒有害物质甲醛的食品(鸭肠和鸭脆肠)案
诚信尚俭 共享食安——2024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柳州活动暨广西柳州市、湖南怀化市、贵州黔东南州食品安全跨区域合作10月15日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