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猪肉首次有了“标准定义”,该标准的发布旨在促进中国黑猪肉市场健康发展,规范生产,科学指引消费。...
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对黑猪肉情有独钟,但何为“黑猪肉”却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今天上午,中国肉类协会团体标准《中国黑猪肉》在中国国际肉类工业展上正式发布,中国黑猪肉首次有了“标准定义”,该标准的发布旨在促进中国黑猪肉市场健康发展,规范生产,科学指引消费。
六七十年代中国农村老百姓饲养国内的黑猪品种,耐粗饲,吃草料,生长周期缓慢,肚大膘肥,肉香十足。转眼,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中国的猪产业历经了从本土黑猪种——国外优质猪种引进——杂交培育国内新猪种的历程。
本土黑猪因养殖周期长、肉质肥等特征逐渐被养殖户无情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洋猪一统天下”。老百姓餐桌上黑猪肉的味道也是渐行渐远.....
为了让记忆中的黑猪肉香重回餐桌,一批有情怀的企业担当起挖掘中国味道、保护舌尖上中国的重任,青莲食品旗下的“膳博士”品牌正是其中一员,早在2011年黑猪专家“膳博士”就承担起“嘉兴黑猪”的保种任务,并进行商品化开发,成功挽救了这一濒临灭绝的黑猪品种。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标榜通过健康方式饲养的黑猪肉逐渐回归人们的视野,但价格高昂、鱼龙熊猫官网app混杂。
为了明确“黑猪肉”的概念,规范市场秩序,引导企业公平竞争,通过市场机制努力保护国家地方生猪资源,为企业生产加工优质黑猪肉提供技术依据。
由中国肉类协会牵头,青莲食品领衔,历时两年多,集合协会、专家、业界同行之力,共同起草了《中国黑猪肉标准》。
该标准对术语“中国黑猪肉”进行了定义:中国黑猪肉是指按照相关屠宰规范屠宰中国黑猪获得的生鲜肉品。
而中国黑猪的猪只个体祖代(指祖祖辈辈,世代)包含在《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名录中的中国地方品种或培育品种及农业农村部审定的新品种(含有中国地方猪血统),其毛色以黑毛为主,猪肉品质符合特定指标要求。
这五大指标包括:肉色、大理石纹、肌内脂肪、剪切力、汁液流失五项品质指标要求。这五项品质指标是经过几次学术交流、专家协商讨论确定的,可以综合代表中国优质黑猪肉的优良品质。
该标准推出的首要目的是保证黑猪肉质量熊猫官网app优等,所以对肉色提出较高要求。鲜红色表明肌肉组织中的血红蛋白与肌红蛋白充足,并充分结合氧气,猪的月龄较长。
光泽好说明没有明显汁液渗出,表面没有腐败菌繁殖产生浑浊黏液,肉的折光性好。
大理石纹指标规定为“微丰富或以上”,“微丰富”表明饲养条件良好,饲料适宜,达到较好的品质要求。
由于肌肉中的脂肪包括肌间脂肪和肌内脂肪的蓄积速度和蓄积量不是中国黑猪追求的重要经济指标,所以肌内脂肪指标设定为“≥3%”,是基于优质猪肉的一个基本口感要求,间接表明饲养环节中饲料的质量较好及猪的饲养周期足够长。
而剪切力指标设定为“≤3.0kg”,表示良好的嫩度和适宜的猪的月龄,防止猪散养时间过长,料肉比过低,经济成本过大。
另外,除了肉品本身的品质要求,在对黑猪肉的记录和追溯上也有了新的规定,对于标识,该标准要求中国黑猪肉生产过程和产品经评价机构评定合格后,企业可在其产品或产品包装上使用中国黑猪肉的标识。
此次标准的发布,不仅意味着中国黑猪肉不再是市场上店家“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产品,它首次获得了明确的标准定义,更意味着“中国黑猪肉”可以真正成为有标准、有品质、有保障的代名词。